内如其名,一些无法明确分类的小随笔。此处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第一发布地。大概会持续更新,间隔未知。
2019-06-16
七岁那年,梦想是考全班第一,这样就能拥有一辆自己的遥控车。
十岁那年,梦想是有足够的零花钱,这样就能凑齐全套组装玩具。
十六岁那年,梦想是有一个没有作业的夜晚,这样就能继续写我苦苦构思的小说。
十九岁这年,梦想是能遇事不慌头脑精明,这样就不会犯一些让自己十分后悔的错误。
从小到大一直很害怕犯错误,但越不想犯错误就越容易犯错误。只是小时候的错误只是些小错误,顶多自作自受,不会伤及他人;长大后的错误,就往往像是栅栏上的钉痕,难以修补。
一直觉得长大好麻烦啊,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事要考虑,这么多的事要计划,但是又总计划不好,总会搞砸。每当面临一些责任,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如何尽好这个责任,而是如何摆脱这个责任。只是小的时候有人帮你扛,长大了就没人帮你扛了。逃避总不是办法,人总是要长大的。
我不是一个喜欢社交的人,但作为一个社会性的动物,社交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即便如此,我依然很畏惧跟一些人打交道。我并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一旦某些环节出了问题,我更擅长不作为,任其发展,至于最后什么结果,看造化。
从某些方面来说,我挺像我爸小时候的。不作为的一个表现就是赌气。曾经我跟一位同学一起回家的时候,因为他的一句话惹到我了,我憋了一路没跟他说话,因为我们关系挺好的,他一路各种逗我,我就是不为所动,眼睛不转一下。现在我挺佩服当时他的耐心的,毕竟当时小,矛盾存活不到天亮之前。我们都无所顾忌。
或许以后我也会跟我孩子说,你爸当年也挺能赌气的,说不理人就不理人。如果他十分惊讶,觉得他印象中的老爸完全不是这个样子,那就对了,人总是要长大的。
只是希望这个梦想,不会搞砸。
2019-05-12
学了一个新名词,叫生活支线玩家,意思是对生活中的主线剧情比如“我该学什么”“我该写什么”“我该复习什么”毫无兴趣,反倒对很多支线副本诸如“怎么把响指打到最响”以及“我今天该发一个什么样的说说”充满热情。
简单来说,叫拖延症。
之前在微博上看到,很多人的焦虑往往产生在做某件事之前,真的到了做某件事的时候,反倒会异常的冷静和理性。所以由此而提出的一种解决焦虑的办法,就是去做那件让你焦虑的事。
看似很简单,实则是需要从0到1的一种转变,因为往往我们的焦虑就来自于不想去做那件事,现在又要让我们去做那件事来终止焦虑,有点困难。
当然还有另一种办法,就是靠到deadline再去做,毕竟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
不过我不会,我写完这条说说我就去做。
我妈很喜欢发朋友圈,每天早上绝对有一条早安,然后全天不定期分享公众号文章。我则完全相反,我几乎啥也不发。有一次我妈问我为什么不发点东西啥的,我说没啥好发的啊,没有必要,又没有人看。她说发了不是给别人看的,是给自己看的,给未来的自己看的。她说等几年后,闲暇时翻翻朋友圈,看到自己当年分享过的,写过的东西,就能回想起那时候的日子,那时候的感受。嗯,好有道理,我也无法反驳,但事实却是每当我看到自己几年前发的东西,就感觉自己是个傻逼,哪怕周围没人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所以我如何确定几年后的我不会觉得现在的我就像个傻逼呢?
人是在什么时候才变得成熟,或者,老道的呢?
我初三的时候就自我感觉像个大人一样老道了,然而现在回想起来就感觉自己是个傻逼。小时候你希望快快长大,变成大人,而当你长大后,有人问你,你长大了想当什么?你回答,当小孩。
人是在不想长大的那一刻,真正长大的。
我想起小学或者初中的时候,每到像母亲节这种重大的节日,学校就会逼着你自愿写一些母亲节征文一样的东西,让你歌颂一下你的母亲。然而那时候的孩子,可能还在为了一个玩具或者一双鞋跟他母亲吵架呢,他会想着如何歌颂他的母亲吗?到了大学就不一样了,虽然征文倒依然不会写,但无数的人都学会了在朋友圈里歌颂母亲,或长或短,因为长大了罢。
好了,支线任务:写一条无聊的说说,完成,我终于要去赶主线剧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