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19年3月写的,当时初春,我们刚上完上午的课,准备下楼吃饭。同学去了洗手间,我坐在外面的走廊里等他。看着明亮且空旷的大厅,忽然有了此感慨。哪怕一年以后的现在,依然是在为着不光明的未来迷惑烦恼。对我来说这个世界仿佛永远是新的,我所顿悟的一切仿佛都是在按既定轨道发展,没有什么出人意料,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没有突破,这个世界永远走在我的前面,我永远都在迷茫。
1、
有一天,我坐在教学区的长椅上,望着对面敞开的大门,门外是阳光明媚的早春,光线通过光滑的瓷砖折射到白花花的墙壁上,把空荡荡的走廊映得雪亮。
有一天,我趁着课间休息,从压抑的教室里走出来,靠在走廊尽头的窗户上,窗外是夜晚的城市,高楼林立,灯火通明。
有一天,我坐在窗边,半开的窗户在微风的吹拂下吱呀乱响,教室里洋溢着周五下午特有的喜悦,老师依然抓紧最后几分钟讲完最后一个知识点,我回过头,一滴雨落了下来。
不管经历多少次,初来乍到的迷茫感总是会伴随在身边。
我初三的时候,一个比我大一级的亲戚的孩子借给我一本英语书,里面夹着一些她做过的试卷,和一堆红色的叉号。我当时感慨,她英语这么好,做初三的卷子还是错这么多,那初三的英语得多难啊。
后来我想起这件事的时候是高二,而她借给我书的时候,不过才是高一。但我当时只觉得她比我大,她经历过我没经历的事,她看上去很……老道。
那么我也成了老道的人了吗?
没有。
高二上学期的期终,学校组织了一个颁奖典礼,奖励学习优秀的学生,其中包括高三的,然后他们有一些人说了一些获奖感言以及为战胜即将到来的高考所做的决心。当时坐在下面的我觉得他们好老道,他们历经沧桑,而我年轻无知。
一年以后,我也变成了高三的人,只是这次,我依然坐在下面,台上的人变成了从大学里回来的宣讲生。他们讲述着自己在大学里做的有趣的事,加的有趣的社团,组织的有趣的团建。北大的学长罗列了北大诸多的优点,良好的学习氛围,丰富的书籍资源,极具优势的地理位置;轮到上交的学长说话时,他只说了一句“我们有蓝天”。
他们看上去好……老道。
而当我在走廊的长椅上回忆起这一切时,我已经是个大二的人了。当初那些给我们介绍美好大学的人,不过也才大一。
那么这次,我成为老道的人了吗?
2、
如果我能回到那个初二的午后,来到那个盯着窗外看的小男孩面前,告诉他“我是未来的你”,他会怎么想呢?他会觉得我很老道吗?或许会吧。
高考结束回学校拿档案的时候,顺便借着去食堂清算饭卡里剩钱的机会绕着学校转了一圈,沿路上一些高一的值日生在清扫垃圾,我们说说笑笑,从他们身旁走过。
他们会怎么想呢?他们知道我们是已经高考完了的人,已经摆脱了沉重的学习压力,准备迎接美好的大学生活,不必再过朝五晚十的苦日子,以及可以自由地在学校里穿喜欢的衣服。
对他们来说,我们是从战场上归来的战士,令人羡慕,遥不可及。
转眼间,大一的孩子也变成了我的学弟学妹。或许在他们眼里,我们总是很忙,忙着各种活动,忙着自己的学业,忙着未来的打算。仿佛我们总是懂得很多,经历过很多,老道很多。
对他们来说,我们经验丰富,有很多建议。
是吗?
我时常想,对于刚进大学的我来说,现在的我,进步了多少呢?现在的我,是否变成了我原本以为的样子?阅历丰富,成熟老道?
没有。
进入大学的那一天,就像是昨天,高中的第一堂课,就像是前天,我比那个坐在窗边看雨的小孩成熟不了多少。
我是未来的你,但我依旧迷茫。
3、
高三的时候,同学问我志愿是什么,我说我还没想好,到时候再说,他很惊讶我竟然没有早作打算,定下目标,我说我只有眼前的小目标。
可是,如果生活总像那会那么简单就好了。
现在我已经明白了,为什么高考不是结束,为什么高考不会决定你的人生,因为后面干扰你的东西,还多着呢。如果每逢绝处就跳楼,那得多备着几条命了,因为可能不够用。
我们已经进入了年轻人的迷茫期。
我们要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定一个大的目标。
只不过在这方面我们都是第一次,谁也没有经验。
但对于初二的我来说,我的确学到了一些东西,那就是现在自己无法处理、充满挫折、不可能挺过去的大事,在多年以后都会变成小事,变成故事,讲给新的朋友听,然后一笑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