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这篇小随笔第一次在QQ空间日志中发出,也是第一篇发在Github Pages上的非技术相关博客。我并不想让这个博客变成一个纯技术类博客,毕竟我还是很喜欢写东西的。
原文
多年以后,我会梦到这个楼梯的一隅,屋顶的檐角默默地提醒我,还有一层就到五楼了。我经过楼道间的阳台,透过窗户看到了躺满自行车的草坪,落日的余晖将影子染成了橘黄色。我一觉醒来,大学同学和单位的同事一起在教室里嬉戏玩闹,我诧异于他们是如何认识的,但只是笑一笑,并没有多问。突然间听到了一声啼哭,我急忙跑出教室,门推开的一霎那我看到孩子正在床上自顾自地玩小纸片,大概是我神经质了吧。
多年以后,我会路过这个地方,门后的景观早已千差万别,新的校区早已不知道搬到了什么地方。但路上永远有说说笑笑的学生,和一边拍照一边惊叹的人群。记忆总是倾向于留下最美好的东西,我意识到现在人们早已不这么玩了,谈起年轻的故事就感觉自己是上个世纪的老人。但一切还是熟悉的感觉,就好像我还坐在里面,歪着头听一些我听不懂的东西。
多年以后,我会在小学的门口偶遇他们一家三口,当然我们也是一家三口。我笑着跟他谈起还记不记得小学时写的一篇作文,想象一下自己的三十年后,我还记得你写的内容,跟我们现在是不是很像?他笑了笑也说当然记得,还记得当时老师对他的作文进行了积极的评价。因为当时只是孩子,往往只看到了生活最美好和最快乐的一面。
其实多年以后,我早已忘记了多年以前的片片段段,孩子喜欢在吃饭的时候侃侃而谈,分享他青春的故事,和当下的烦恼。我和妻子相视一笑,我们那时候的生活跟你可完全不一样啊。但你不喜欢听那时候的故事,你觉得老旧,早已落后于时代,没说不是呢。没关系啊,我跟你妈背地里偷偷回忆。
许久以后,我会翻开抽屉,看到一摞本子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一角,封皮上写着一些已经在记忆中蒙灰的名字。我擦拭了一下本子,意识到自己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拿过笔了。从老家搬出去后,这些东西就一直在这,我翻开了其中一个黑色的本子,“二十年后看成败”,二十年后?从哪里开始算的二十年后?现在已经到了吧,谁还在乎成败呢。谁还在乎他们的成败呢。
许久以后,我会拿出一个日记本,我看了看妻子渐渐大起来的肚子,我决定记一些东西。世界的齿轮一直在不停地推着人往前走,走着走着就会忘掉一些没什么用的东西。虽然现在有一百种比写在本子上更方便且永久的办法,但我还是奢侈地拿出了一个本子,同时奢侈地举起了一支笔。我知道此时此刻,用这只没有意义的笔,把我没有意义的所思所想,写在这没有意义的本子上,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但谁又规定,每一件事都必须有意义呢。
许久以后,我的孩子会看到这个本子,他会看到那些关于我的,过去的,没什么意义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会受此影响,也开始记一些东西,同样鸡毛蒜皮,同样没有意义。我跟他讲我上学时候的故事,他不想听,因为他讨厌上学。我笑了笑,他会喜欢上学的,会因为一个人,会因为一句话。我会懂他所有的小心思,同时默契地,装作没有发现。
但是许久以后,我会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坐在新家阳台,穿过楼宇,望见一轮红日。我笑着对它说,我已经老了,你还是这么年轻。老伴儿坐在室内,说我又开始自言自语。我突然想起那个冬天,我坐在宿舍的床上,一点一点地敲打着什么。我想起其实我从来没有梦到过课堂,我从来没有回到过学校,发小自从工作以后就再也没见过了。孩子在学校里没有喜欢过任何人,我也从来没有写过关于他的日记。记忆其实分不清期望和现实。
但我还是缓缓挪过身子,对老伴儿说,咱们认识多少年了?
所思
“多年以后”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我特别喜欢的一个词。马尔克斯在叙述当下故事的时候,很巧妙地用这个词(当然这是翻译的功劳)描述了当下故事在未来的变化和对未来的影响。
很多时候我都在回忆过去,我都在惋惜过去,我总觉得过去不应该是那个样子,我觉得我的过去本来可以更好,我的现在本来可以更好。但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我所一直在抱怨的现在,很快也会成为将来我所抱怨的过去,也许过去的事已经不可改变,但当下的事我至少还可以博一博,为了不让将来的自己后悔。
人总是在渴望一些遥不可及的美好,却不懂得珍惜当下的时光。
所以我稍微打破了一下我之前一直以来的行文特点,不再描写过去,而是想象未来,想想几十年后的自己,也许那个时候的自己早已不记得现在看上去永远也过不去的坎儿,也许那时候的自己再回想起这段时光,脑海中只留下了被时间冲刷后熠熠闪光的那些,也许那些现在想要却得不到的东西,到时候也已经不再稀罕。
总之,现在脑子里想的事情,已经开始从过去慢慢转向了将来。